2014年3月19日上午9点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成员于图书馆8楼对赵庆元老师在学术研究与学生科技基金项目等相关问题上展开了专访活动。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谈到自己的成就还是曾经经历的道路,赵老师一直以一种“静如止水”的心态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提到他发表的《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历史唯物主义实证性质物质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阐释》等专著时,他讲到:“思考是最为艰难的,需要有悟性,需要有高度,做学问,做项目既要踏实又要灵活…”,就像赵老师所言科研非难事,生活中处处潜藏着耐人探寻的奥秘,在思考中享受思想碰撞的热烈,在研究中发现科学创新的乐趣。赵庆元老师专注于科研,却并未将科学与生活分离,细心留心于生活。尽管集生活于理论并非一帆风顺,赵庆元老师却并未停止追寻真理的脚步,而是脚踏实地的翻阅书籍资料,潜心研究,将自己的观点与理论不断推向成功的高峰。
以思为乐 以乐治学
赵庆元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在完美诠释“先做再说,做了再说”的谦逊品质,在每一次的作品出炉之前,他都会反复斟酌,反复推敲,直到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他才联系出版社等相关单位。
在与我们交谈中他经常提到 “我并不孤独。”这是一种心态亦或是一种人生阅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在学术问题上孜孜不倦地钻研,夜以继日地发挥自身的光亮,独立思考钻研精学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在教育教学上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他回想这些年来在学术方面的研究,语重深长地说,“做研究本身就是个体思考单独完成的工作,我在当中感到乐趣,因而就不觉得孤独了”。他还告诫我们无论学习还是科研要勤于思考,勤于锻炼。“的确,在著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枯燥、无味,甚至会身心疲惫,校对书籍的劳苦与繁复,但成果出来之后却有用语言不能表达的喜悦之感。”赵庆元老师意味深长地说。遇到困难和懈怠的时候,家人是赵老师最大的精神支柱,他说道:“一次在校对劳苦之后,孩子兴致勃勃地吆喝我去吃饭,那时候感到特别兴奋。”接着,他咔咔地笑了,在赵老师的心里,家人永远都是他坚强的后盾,家永远都是他在累的时候休息的港湾。在赵老师的谈笑风生中,我们读到一个学者的独家世界,一个成功人士的“以思为乐,以乐治学”专研理念。
更新自己 奉献他人
谈到对马克思的研究,赵老师乐此不疲说道:“这是我分内的事,我是社科部的老师,平时上课要准备充分,在备课和课堂上发现了我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于是我花大多时间在这上面,并从中找到了我的兴趣。”这是一位教师的真切表达。不断的专研,不断的突破,只是为了让自己的那一堂课上的更有价值有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授人以渔的职责,他将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不仅通过研究提升自身的素养,更是将这种思考不止、钻研不息的科研精神传递给他的学生,引领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者走向哲学的奇妙世界。
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创新,都不是空穴来风,它汇集了研究者的智慧,充斥着科研者的灵感。赵老师提到,搞科研,要术业专攻,还要有悟性,你静下心来去做研究,多思考社会生活问题,就会目光宽广,思路开阔,达到头脑与心灵的完美结合,这样你的想法才会有新的意义。”每一次的思考都是对自己的一次重新认识,不断的更新自己,才会有新的东西奉献给他人。同时他还指出当代大学生应当利用好课余时间,找出自己的兴趣点,灵活的将生活中的问题与学术研究联系起来,积极参与科技调研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科技素养,做新一代的科研人!
韬光养晦,虚怀若谷
在教学领域,他只是一个普通大学老师,但作为一个学者,赵老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默默地耕耘。他的生活是平淡而充满激情的,不需要他人的赞许,不需要其他的光环,只需要一杯茶,一个空间,用自己的奋斗描绘一段精彩的人生。在这个浮躁占据着大家心里的社会,闲庭散步的悠闲更显的尤为重要。赵老师用自己生活历程告诉我们,每一种人生都是自己所掌控的,走什么样的路,敲打什么样的节拍,都会谱写出不一样的人生章程。有些路很多人走过,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坦荡荡的风雨无阻;有些路很少人经过,也许在这里就埋藏着没有被开发的宝藏,只要你敢于开辟,踏过荆棘,战胜孤独,享受孤独,定能让自己的旅途不虚此行。祝愿赵老师在思考的路上永不停息,在科研的路上奋斗不止!
撰稿人:胡鹏举 杜云霞 审核人:赵洋 田林
赵庆元,男,生于1963年12月,河北省井陉县人。1986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2005年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法学硕士学位,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2011年,赵庆元教授申报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阐释》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资助(项目批准号11FJL001),资助经费为15万元。同年,赵庆元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阐释”已于2012年12月顺利结项,项目最终成果《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阐释》一书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