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马克思主义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教学工作  科研活动  思政党建  社会实践  文件下载  学校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大思政”赋能专业实习 打造思政育人新路径
时间:2025-07-16 17:08 作者:  来源: 审核人:   (点击: )

在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河北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时代需要和学校双地办学定位,将思政教育从校园延伸至野外一线,在英武山地质研学基地开展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此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思阳、李敏静老师带队,携手宝石与材料学院、城市地质与工程以及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总计449名学生,在2025年7月7日至16日以“红旗飘扬在山海间”为主题,以“三堂课”激活思政教育新动能。通过学习基层榜样、感悟地质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三堂课”,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探索“浸润式”体验和“感悟式”学习的思政育人新路径。让学生从内在认知到实习的必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行业的使命感。

第一课:学习基层先锋——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围绕英武山党支部书记李家庚事迹展开教学活动。师生共同观看河北卫视大型综艺节目《真情旋律》关于英武山村支部书记李家庚的纪录片,初步感受李书记的人格魅力,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邀请李家庚书记为本期地质实习师生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初心·担当·传承》的报告,之后师生与李书记进行了面对面座谈交流。学生深感李书记作为英武山村的抗癌支书,他扎根基层、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用坚定信念对抗病魔,用为民服务践行初心,用无私奉献改变村貌,他是基层干部担当的缩影,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乡村大地上的鲜活注脚。

第二课:记录地质实习——感悟地质精神

结合地质实习展开“大思政”教学活动。全员共同学习新时代的地质文化、李四光精神和“三光荣”“四特别”的内涵与价值。观看电影《李四光》,进一步了解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创建地质力学的曲折过程和解放后他为开发中国矿产资源做出杰出贡献的故事。教师与学生共赴亮甲山奥陶系地层构造地质实习路线,重温李四光“科学救国”的爱国情怀、体悟地质人的担当。师生共赴北戴河海滨地质实习路线,学生们不仅进行观察海蚀地貌等地质实习,同时教师还结合现场教学,向学生讲解了秦皇岛市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治理,推动海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实践案例——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生态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并且在此次地质实习中组织开展净滩行动,清理海滩矿泉水瓶等杂物,身体力行维护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课: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赴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和烈士陵园展开教学活动。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7月14日,组织师生共赴作为冀东抗战核心战场的秦皇岛市青龙县花厂峪村,瞻仰烈士纪念碑、聆听抗战故事。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周庆信馆长以《冀热辽边区敌后抗日史回顾》为题与学生分享了冀东军民浴血奋战的故事,并带领学生参观展馆。通过参观学习,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感慨:“我们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要接过先烈的钢枪,以复兴为舰,以和平为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本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把思政课堂搬到学生实习基地,深挖实习基地的感动人物、周边红色文化,感悟地质文化、地质精神,深入推进我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助力培养心怀家国、脚沾泥土的新时代地质人才,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Copyright© 2015 河北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