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教师在资料室举行集体备课会,本次集体备课会主要讨论“地质精神”如何融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之中。备课会由教研室主任李敏静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姚玉斐院长、党总支书记吴聪聪以及部分教师参加了备课会。
胡健稳老师首先从宏观视角梳理地质精神融入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过程等的可能性,并重点阐述了地质精神在课堂教学方面可以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能源安全等,而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场馆进行教学,比如校史馆、地球科学博物馆等。徐光惠、李海以及张博老师重点围绕教材第二讲“七十五载迎盛世 砥砺前行续华章”进行融入;朱琳、李敏静老师围绕第五讲“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进行融入。
徐光惠老师认为,针对第二讲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实力跨越式发展方面可以从现代地质学发展与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国稀土资源与技术两个案例融入,并且根据本学期学生反馈,从地质学史角度进行地质精神的融入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李海老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采用讲授叙事法、纵向比较法、多元叙事法进行讲授,针对第二讲中“民主之路越走越宽”,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不同的案例进行说明,比如“统一战线巩固拓展”可以引入当代藏族地质学家、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多吉逐渐成长为出色地质学家的故事,等等;张博老师结合当下青年学生热衷的“city walk”休闲方式和感兴趣的文化话题,选取包含地质文化要素的案例,分享了如何引导学生在city walk路线中感悟我国文化事业分繁荣发展,如何在对优质文化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朱琳老师以欧洲能源危机导入,利用PPT演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法讲解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及政策。尤其通过地质工作者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等地质精神推动能源勘探和开采进程,为我国能源安全作出了贡献的案例,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李敏静老师针对“发展新能源是否意味着要完全取代传统能源”进行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发展新能源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能源,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传统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高端化、智能化,让“老树发新芽”、我们“喜新而不厌旧”。
最后,学院领导对此次备课做出总结,并对未来集体备课提出新的要求。姚玉斐院长首先肯定了集体备课给各位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对如何进行集体备课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地质精神”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恰当、合理地着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地质精神、地质文化;二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甚至可以与其他教研室共备“形势与政策”课程,相互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未规定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以教育部所下发的“要点”为依据,可以根据“要点内容”结合本校统一订购的教材自主设计教学专题,彰显特色。吴聪聪书记在总结中提出,“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自身的课程特点,融入要适当,不能为了融入而融入而丢失本课程的本性。
此次集体备课会,展示了“地质精神”可以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部分章节,与此同时存在“硬”融入的部分需要继续斟酌考虑。以后,教研室一定按照学校、学院领导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活动,进一步提升“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