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2年11月8日,这是每个地大人深刻铭记的日子,新冠疫情突然降临夜幕下的地大。全体河北地大人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
夤夜出征,为了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志愿者们勇于担当、义不推责。11月8日晚23点接到紧急入校电话后,刘素杰老师就收拾行李,从北二环骑着共享车赶往学校,胡成祥、李国强、王登龙老师深夜赶到学校准时到岗,冬日凌晨,夜色弥漫,徐光惠老师孤身一人携带行李打车去学校集合,正是女本柔弱,为师则刚。他们是教授,他们是博士,曾经在思政教学和科研的舞台上侃侃而谈……如今,疫情大考面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事不畏难、逆行出征,成为地大抗疫路上最美的风景,我们马院19名志愿者闻令而动、尽锐出战,舍小家、顾大家,24小时吃住在校,20多天默默坚守,为在校生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师者仁心,炳炳如丹。“地大加油,战疫必胜!”的声音一次次在耳边响起,时刻鼓舞着马院教师们抗疫的必胜信心。我院先是在学六楼志愿服务,后是包联北院眷10-11楼,南院学六楼ABC居住着近1100名学生,北院眷10-11楼共有十一个单元,混住学生将近600人。我们的党员干部、一线教师化身送餐员、清洁工、搬运工、核检员,挨层挨屋把热乎饭菜送到学生手上,拉着拖车把保供物资分发到每个楼栋,一袋一袋把各类垃圾拿到指定位置,冒着风险到宿舍逐一进行核酸检测,用细致、周到的服务,保障了学生的各项需求。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老师们数十次负重爬楼梯穿梭于七层楼间。防护服下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面罩下的雾气模糊了眼镜,却无法擦拭。李国强、李海、王登龙老师为了让学生们尽早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每次都是提着四十份盒饭爬七楼。当身体累到不听使唤时,就靠墙休息片刻,体力恢复后继续投入战斗。


临危不惧敢于担当。疫情之下,病毒、风险无处不在,最危险的抗疫工作当属核酸工作。因为要逐个宿舍检测,直接与学生面对面。医用口罩根本不起作用,呼进呼出的气体几秒钟就把面板蒙上了层层水雾。手机扫码完全看不清楚,负责核酸的徐光惠、张学雷老师就凭着感觉、凭着意志坚持工作。每天都是凌晨四、五点出发,最忙碌的时候一直工作4个小时,每人检测400余学生。后来李国强、董立群、张静一、张伟英、杨彪、郑素娟加入到了核酸检测服务的队伍中。黑夜漫漫,疫情不绝,敢问希望在何方?答案就在地大人的汗水里,在地大人的无畏牺牲中。马院19名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并践行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临危不惧、敢于担当、团结奋斗,众志成城。


大爱无疆,笃行担当。抗疫路上的每一名马院教师志愿者,走下“讲台”,穿起防护服,踏入学生封控区,便被赋予了不同于教师的新的责任和名字——“大白”。地大正处于危难之时,每个爱地大的人,都应该秉承守土有责、关爱学生的理念,美丽逆行,志愿服务。疫情终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待到疫情阴霾散去的那天,让我们重聚风景如画的校园,聆听郎朗读书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