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教学工作  科研活动  思政党建  社会实践  文件下载  学校首页 
首页
 重大新闻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重大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重大新闻>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
时间:2023-02-19 09:31 作者:  来源: 审核人:   (点击: )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基本观点主要有: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建设关键中的关键是教师,思政课的实质是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教育性经验,思政课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性经验具有多重叠加性,思政课要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协同效应,思政课建设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大思政课”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直接课程与间接课程相贯通、大中小学课程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观。

关键词:习近平;“大思政课”;重要论述;课程观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搭建“大思政课”建设平台制定了路线图和实施方案。“大思政课”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政课建设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指示批示,这更新了思政课程观念,揭示了思政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指明了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方向,特别是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大思政课”的概念:“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角度,对“大思政课”建设进一步提出要求。“大思政课”的提出,是思政课程观念的一次深刻革命。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程观论述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程观的重要论述有一个逐渐明晰、深入、具体的发展过程。2013年11月17日,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批示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政课必须办好,关键是把教材编好,建设好思政教师队伍,把课讲好。从教材、队伍、教学等方面对课程提出要求,明确了思政课建设的重点。2016年12月7—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观视域,从课堂主渠道内部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关系、思政课与主阵地关系、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关系、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关系等角度对思政课建设进行全面勾勒,构建了思政课程观的雏形。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把思政课程对个体作用影响提升至“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的高度,把思政课建设拓展到对学生一生发展过程的影响,拓展了思政课建设的视野。2019年3月18日,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思政课的科学定位、关键要素、教学规律和建设要求的角度,对思政课建设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刻的阐释,对思政课程观进行了学理说明。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明确提出了“大思政课”的概念,主要从社会大课堂的空间范围,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维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维度和火热社会实践进课堂的情感维度,对“大思政课”的内涵进行了阐明。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视察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并从纵向维度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角度对“大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6次集中系统的论述,将其关于思政课程的观点、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规律的认识、队伍的建设以及条件保障等方面的指导思想全面生动地展现出来。可见,“大思政课”观是总书记长期思考、持续跟进的理论结晶。“大思政课”观的提出,实现了思政课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思想升华。

二、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观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思政课”观涉及思政课建设的主要领域,总书记首先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来考察其对学生的影响,提出了在高等学校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他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其次要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学校思政课要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最后强调要处理好“线上与线下” “键对键”“面对面”的关系,利用现代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这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动态发展的整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从以往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文件规定来看,我们主要把思政课视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及与旧式教育根本区别的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把思政课提升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思政课进行定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是说明思政课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此思政课就不应该在高校中处于边缘地位,而应居于关键和中心地位。二是重新认识思政课的地位,以往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来定位思政课,把思政课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主阵地,主要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而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整个高等教育大环节中定位思政课的关键课程地位,视野更为开阔。三是提升思政课的重要性。以往把思政课定位为重要途径、“核心课程”、“灵魂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提出“关键课程”的定位,极大提升了思政课的重要性。

(二)思政课建设关键中的关键是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2013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批示中就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环节。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启示我们要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前一个“关键”明确思政课教师的主体责任,后一个“关键”指出建设路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不可分割。两个“关键”既为我们阐明了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力量,又指明了如何发挥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的方法。而片面孤立地理解两个“关键”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造成对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误解,只有正确认识两个“关键”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准确领会总书记讲话对思政课教师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具体言之:一是思政课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力量。在办好思政课的所有因素中,教师是主导性因素,课程办得好不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力量,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思政课教师的自信更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素质要求,这与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即“四有”好教师相比要求更高。总书记并不否认队伍建设和师资素质的作用,但他把教师自信作为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三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情感和信念等方面提出要求,除了知识视野外,总书记强调更多的是信仰、情感、人格等因素,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总书记更强调教师要有家国情怀,要 “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因此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四是提出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路径,即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通过增设课题、职称评定倾斜、提高教师待遇等举措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成就感和获得感。

(三)思政课的实质是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教育性经验

传统的课程观念把思政课看作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具体学习科目或科目的总和,如把思政课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具体课程形态,或把课程内容视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党的创新理论知识及其知识体系的总和,这些主要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界定。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调整了对思政课程界定的传统视角,他认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固然很多,但课堂学习更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认为只有学生认可老师,接受老师推出的活动,才有可能进一步接受活动背后的价值观。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所在,指出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这不仅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界定,而且是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教育性经验、体会的价值观等方面来理解课程内容。思政课的实质在于为学生提供教育性经验,这体现出对课程的新的理解。

(四)思政课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性经验具有多重叠加性

思政课作为课程教育体系中的关键课程,具有和高等学校其他课程共同的教育规律。同时,思政课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既遵循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又遵循思政课教学特殊规律,呈现出多重规律的叠加效应。一是思政课遵循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传授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处理和应对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二是思政课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把统治阶级思想上升为占统治地位思想的过程规律;三是思政课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规律,遵循让人民群众掌握代表自己利益的思想理论观点的过程规律。因此,思政课教学比一般课程教学过程更为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从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等八个方面的相统一,揭示思政课教学内在规律,拓展了思政课课程表现形态,使思政课表现形态不仅包括理论形态,而且包括实践课程形态;不仅包括直接课程形态,而且包括间接课程形态;不仅包括显性课程形态,而且包括隐性课程形态,极大拓展了思政课程建设的范围和领域。

(五)思政课要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协同效应

传统思政课建设主要侧重思政课内部课程建设,聚焦思政课建设的内部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强调其他课程与思政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并用“盐”比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他认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这样,课程建设的范围从思政课拓展到其他各类课程,扩大了课程建设领域。思政课在高校育人体系和课程体系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孤掌难鸣,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各方面的力量加入进来,逐渐形成以思政课为纽带的协同育人体系。

(六)思政课建设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思政课建设,并不是局限于学校内部或课程自身建设,而是“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从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的战略高度,同“两个一百年”的宏观背景联结在一起,构建思政课建设的大课堂、大主题、大视野、大格局。一是从领导体制来看,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从教育体系内部来看,要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育格局。三是从高等学校内部关系来看,要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四是从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来看,要注重家校结合,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三、树立“大思政课”观的具体要求

为主体、以课堂为主要渠道、以实体课堂为载体、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课程观,而是体现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大课堂为平台、以线上线下为技术支撑、以大中小学直接间接的衔接贯通、知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显性与隐性等相结合的“大思政课”观。这突破了在思政课内部进行课程建设的传统观念,要求思政课建设要善于运用“大思政课”观思考问题。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观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树立“大思政课”观,运用“大思政课”观全面推进思政课建设。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主导性功能。现代课程教学观把学生在学校内获得的教育性经验作为课程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从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教育性经验来考察课程效果。思政课教学活动虽然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所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但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活动,而是强调通过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政课学习体验。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只是一方面,关键还要看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以学生在学校内获得的一切教育性经验的总和,建构具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学生原有的思想政治素质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教学进行整合。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按照以学生在学校获得的教育性经验总和为目的的课程教学观进行课程建设。

(二)树立直接课程与间接课程相贯通的课程观

树立直接课程与间接课程相贯通的课程观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视野。思政课建设不仅要关注课程内部建设,而且也要关注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学的教育性表明,不存在脱离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脱离教学的教育。任何教学过程都要围绕教育目标展开,运用教育思想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规律。所有课堂都具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政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但有的是直接途径,有的是间接途径。最主要的是遵循各门课程的规律进行教学,遵循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的最终实现需要更新课程观念,树立全息整体课程观,实现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要求,积极探索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带动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共同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教学活动。

(三)树立大中小学课程相衔接的课程观

思政课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好大中小学课程观的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思政课的课程设置要相对稳定,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了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状况和水平,在中学思政课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通、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要针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特性,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既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又不能刻舟求剑、故步自封。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课程观,把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推进,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提升思政课建设的纵向衔接。

(四)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观

思政课教学是具有系统性和基础性的教育渠道,要提升思政课建设的系统性、理论性,用学科系统知识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同时,思政课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建设成效最终体现在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上。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社会实践,还要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实践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观以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效为主题主线,聚焦学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衔接、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融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建好用好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培育一批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示范平台,着力打造视野广、格局大、队伍强、内容新、课堂活、效果好的思政课,实现“八个相统一”,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增强“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程的认识,并不只是局限于学校小课堂,用理论教育冷知识,用书本教育死内容;而是着眼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与火热的社会生活联结在一起,通过实践鲜活教学内容,构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建设格局。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进而提升思政课建设的实效性。

(五)树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观

互联网的发展为思政课建设营造了新的教学生态,把思政课堂拓展为线上和线下、现实和虚拟空间。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需立足网络时代,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传播意识、故事意识,让思想政治教育联网上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旨在启发广大思政工作者,网上网下融合,让“大思政课”无处不在。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无时无刻不是处于网络的环境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在哪里。如今,全社会已形成高度共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根铸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打造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必须将“大思政课”善用之。越来越多的高品质思政课成为广大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的精品课。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结合的重要论述要求,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学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整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做到“键对键”与“面对面”的结合。

(六)树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观

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且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角度来进行课程建设,是对思政课程观念的重大拓展。思政课是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显性课程,这就从课程性质上要求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不能把思政课看成是隐性课程。但思政课建设要善于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就是隐性课程教育,课程思政就是这样一种导向。其内涵并不是把每一门课都建设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是要在其他课程中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使思政课的影响呈现出“全天候”“全方位”的状态。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重要论述要求,既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又要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贯通其他教育全过程,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又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观进行课程建设。

本文作者:佘双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王珺颖,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4期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Copyright© 2015 河北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